首页

搜索 繁体

朕与将军解战袍 第37节(2 / 2)

&esp;&esp;也就是说,即使按照最保守的计算估计,也足足有八千万人死在了这场王朝更迭的血腥战役之中。

&esp;&esp;所以,殷祝想,他必须要去前线亲自看看。

&esp;&esp;比起派遣监军,他这个皇帝亲至,干爹总不会再将他拒之门外了吧?

&esp;&esp;当然了,国不可一日无君,就算前期做了一系列筹备,也得秘密行事,早去早回才行。

&esp;&esp;现在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

&esp;&esp;殷祝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东风:“爱卿,你会帮朕隐瞒好的吧?对吧对吧?”

&esp;&esp;宋千帆张了张嘴,欲哭无泪。

&esp;&esp;“陛下,您是不是对臣有什么误解?”他颤颤巍巍地指了指自己,“以臣如今的官职,在朝中都说不上什么话,这种事情,您还是找阁老们来商议比较好吧?”

&esp;&esp;殷祝撇嘴:“他们肯定不会同意的,而且朕才不想面对一张张痛心疾首的老脸,看了就糟心。”

&esp;&esp;“陛下,臣的命也是命啊!”

&esp;&esp;殷祝笑起来:“你放心,朕此次出行严格保密,不会有太多人知道的。朕会以闭关修行的理由宣布罢朝五日,你帮朕盯好几个新都几个关键人物就行。”

&esp;&esp;宋千帆自暴自弃地叹了一口气。

&esp;&esp;“陛下说的,是哪几个?”

&esp;&esp;“祁王,唐颂唐阁老,殿前指挥使……”殷祝摆着手指头数,“哦对了,还有你的老丈人王存。”

&esp;&esp;宋千帆:“……陛下就不担心臣故意走漏消息?”

&esp;&esp;“朕一向相信自己的眼光,”殷祝轻描淡写道,“宋爱卿,别人说你窝囊,但朕一直觉得,你只是把什么事的后果都看得太明白,所以才会动不动就退缩。”

&esp;&esp;“大部分人承担不了责任,就会甩锅赖账,但你不会;你一旦做出选择背上这份责任,哪怕抗不了,也要扛到死。”

&esp;&esp;这番话其实不是殷祝自己说的,而是后世一位历史教授在上公开课时,给观众们讲解一首古诗词时做出的注解。

&esp;&esp;那首诗,就是大夏亡国后,宋千帆在宗策墓前下马题下的千古名句。

&esp;&esp;宋千帆目光怔忪地看着殷祝,眼眶渐渐红了。

&esp;&esp;一滴热泪顺着他的脸颊滚下。

&esp;&esp;这一刻,他从未有过如此强烈地理解,何为“士为知己者死”的壮怀!

&esp;&esp;“陛下!”

&esp;&esp;他坐在座位上,很窝囊地呜呜哭着,一边用袖子擦眼泪,一边还不忘向殷祝谢恩,“臣一定尽力为陛下周全!只是您真的真的不能把青琅也一同带去啊,会出人命的!”

&esp;&esp;殷祝疑惑道:“为什么?”

&esp;&esp;宋千帆支支吾吾半天,吸了吸鼻子说:“不知道陛下您有没有听过一句话,所谓衣不如新,人不如故……”

&esp;&esp;殷祝:?

&esp;&esp;“臣的意思是,迎新送故是常事,但可以用稍微委婉一些的方法。”

&esp;&esp;“这什么跟什么?”殷祝皱眉,“有话你就直接讲,不要弯弯绕绕的。”

&esp;&esp;“……臣觉得宗将军会介意您把戏子带到他军中。”

&esp;&esp;这的确够直接了。

&esp;&esp;但殷祝有他自己的想法。

&esp;&esp;他甚至还很自信地说道:“青琅和其他戏子不同,或许宗策不这么想呢?”

&esp;&esp;好吧,没救了。

&esp;&esp;宋千帆在心中为失宠的宗将军默哀了一秒。

&esp;&esp;

&esp;&esp;又是一夜攻防战。

&esp;&esp;“屹人撤军了!屹人撤军了!!!”

&esp;&esp;硝烟弥漫的城头上,陷入一片死寂。

&esp;&esp;随后,爆发出了一阵震天的欢呼声!

&esp;&esp;作为宗策的亲兵,赵大把手中沾染了无数鲜血、已经变得滑腻钝迟的砍刀丢到地上,和周围同样不敢相信他们真的胜利了的士卒们一样,含着泪,仰天大吼了两声。

&esp;&esp;多少年了?

&esp;&esp;多少年了!

&esp;&esp;他们大夏人,居然也能有打退屹人军队的一天!

&esp;&esp;赵大环顾一圈,不顾自己受伤的肩膀,挤出人群,找到了不远处指挥着他们打赢了这场胜仗、正举着千里眼眺望克勤大军动向的年轻将军。

&esp;&esp;守城战打了整整三天三夜,他也在城头待了整整三天三夜,一直没下过前线。

&esp;&esp;最多只是在攻势稍缓时,靠在城垛上就这凉水啃两口干粮,闭目歇息片刻。

&esp;&esp;男人身后的赤红袍子已经被鲜血浸透,却在朝阳的照耀下更为夺目。

&esp;&esp;赵大眼眶滚烫地想,这才是真正的将军!他们大夏的英雄!!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